据本社援引《古兰经奇迹》网站报道,埃及作家兼大学教授纳赛尔·艾哈迈德·穆罕默德·萨尼赫在一篇文章中梳理了部分西方学者对《古兰经》奇迹性的客观评价。
以下为文章节译:
古往今来,总有个体或群体试图通过焚烧、亵渎、篡改、贬低或质疑《古兰经》来攻击这部神圣经典,这不足为奇。
对西方而言,《古兰经》自始便是令人不安之书,其思想令他们困惑,而这一状态将永恒延续。
法国东方学家雷吉·布拉舍坦言:“我们在东方宗教经典中鲜少发现如《古兰经》般令读者思维颠覆的作品。”
学者奇布斯指出:“某些研究者认为《古兰经》是穆罕默德的言论,此为大谬。它实为真主通过先知穆罕默德降示的神圣之言。”
神父罗伯特·卡斯帕批评:“西方从未真正理解伊斯兰,甚至未曾尝试理解。即便如大马士革的约翰、特奥多尔·阿布·库拉等曾接近伊斯兰的杰出基督徒,亦未能领悟其精髓与伟大。”
意大利学者劳拉·维恰·瓦列里在其著作《为伊斯兰辩护》中写道:“这部奇迹之书怎可能出自文盲的阿拉伯人穆罕默德之手?尽管他挑战敌人:‘如果你们怀疑我所降示给我的僕人的经典,那末,你们试拟作一章,’(《古兰经》黄牛章23节)纵使阿拉伯世界不乏雄辩大师,却无人能及。他们以武力对抗先知,却无法匹敌《古兰经》的宏伟。”
德国思想家胡贝特·赫尔科默分析:“十字军拒绝承认自己面对的是一种接近基督教的独一神信仰。他们对《古兰经》的认知极为有限。尽管首部拉丁语《古兰经》译本于1143年问世,欧洲人却急于用它持续攻击伊斯兰。虽然译本澄清了许多误解,但当时无人愿与伊斯兰达成最低限度的共识。”
他举例:“当瑞士人约翰·奥博林于1542年出版拉丁语《古兰经》译本时,巴塞尔市政当局立即查禁,直至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强力干预才解禁。”
法国医学家莫里斯·比卡伊因对天启经典的科学研究闻名,其著作《圣经、古兰经与科学》指出:“一个自幼文盲之人,如何能在不犯丝毫错误的情况下,道出那个时代无人能言的科学真理?他后来却成为阿拉伯文学的绝对大师。”
美国记者黛博拉·波特(1980年归信伊斯兰)感叹:“生长于蒙昧环境的文盲穆罕默德,如何能知晓《古兰经》描述的宇宙奇迹——这些奥秘直至现代科学仍在探索?此必为真主之言!”
英国学者蒙哥马利·瓦特(1909-2006)在《现代世界中的伊斯兰与基督教》中强调:“《古兰经》绝非穆罕默德的言论或思想产物,而是真主与先知及其后人的对话。穆罕默德仅是传递者,向麦加人乃至全体阿拉伯人传达启示。因此,这是一部明晰的阿拉伯语《古兰经》,其中包含对全人类的呼唤。”
英国贵族改信者伊芙琳·科博尔德在《麦加朝觐》中写道:“我在书中详述了《古兰经》关于宇宙创造、万物成对的描述,现代科学经数代研究后证实了这些理论。”
尽管东方学者对《古兰经》的研究常裹挟优越感与对抗性,但公正的学术见证亟需被彰显。这些见证将丰富“知识互鉴”,修正刻板印象,搭建共处之桥,推动东西方相遇——而将《古兰经》精确译为世界活语言的努力,仍是当务之急。
42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