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社报道,近几十年来,伊斯兰国家出现所谓“地下清真寺”,尽管表面虔诚,却引发争议。半岛电视台专栏作者阿里·阿卜杜勒·拉乌夫批评称,此类现象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开罗住宅楼地下室,后蔓延至其他阿拉伯城市。
埃及宗教基金部与市政部门允许业主将地下室改为祷告场所,并提供税收优惠。然而,许多地下室潮湿阴暗,仅挂有“光明清真寺”木牌。批评者指出,将礼拜空间边缘化至地下室、走廊甚至商场角落,削弱了伊斯兰的尊严。
拉乌夫呼吁改革礼拜场所设计,使其成为吸引人的核心空间,传递伊斯兰积极形象,而非让信徒被迫在简陋环境中完成宗教义务。
许多业主利用了这一黄金机会,其初衷未必是为了服务那些希望完成礼拜的人,而是因为该政策为那些将自家地下室用于神圣礼拜义务的人提供了慷慨的税收减免。因此,礼拜的体验变成了进入地下室,置身于空荡、潮湿且昏暗的场所——即便木门上写着“光明清真寺”!
然而,我们逐渐忽视了对礼拜场所应具备的人文、灵性、建筑及社会价值的重视,这种忽视不仅蔓延至私人建筑,甚至波及公共建筑。
更危险的是,对礼拜的持续漠视导致其被边缘化至地下室、走廊、暗室等场所,甚至在商业中心和购物场所也是如此。尽管当代伊斯兰教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形象被破坏以及信徒价值被贬低,但现在是时候发起一场空间革新,改善住宅、政府机构、办公楼和商业综合体内的礼拜环境了。礼拜空间应成为核心区域,设计得美丽而引人注目,向外界传递伊斯兰与穆斯林的积极形象;它应当吸引人们前来礼拜,并邀请他们享受礼拜场所的便利。
规划的礼拜空间,绝不应是让人们迫于无奈草率完成宗教义务后便匆忙返回商场或娱乐场所的角落。
426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