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社援引半岛电视台报道,自公元16世纪起,《古兰经》在德国受到关注,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学习阿拉伯语并致力于研究和探索这本圣书的学者和东方学家 一直重视它。但从公元17世纪初开始,古兰经翻译受到政治和宗教倾向的影响,只有少数译本与《古兰经》文本建立了纯粹的学术联系。
几十年来,对西方学术界研究影响最大的著作是东方学家特奥多尔·诺尔德克所著的《古兰经历史》,该书成为西方研究的基石。
相比之下,近几十年来出现了更多主题性的翻译,一些译者在长期研究《古兰经》经文后皈依了伊斯兰教,这一点也反映在德文翻译中,这些翻译结合了文字上的精确性和深刻的内心体验。其中最著名的有齐格丽德·洪克和安妮玛丽·席默尔。
在此背景下,德国阿拉伯学家阿尔弗雷德·胡贝尔博士的故事值得一听。
阿尔弗雷德·胡贝尔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基督教环境中长大,他的父母准备让他走上修道之路,他成为了一名牧师。但这位焦虑的年轻人对信仰的基本原理并不确信,一直在寻找真理。
他从小就被信仰问题、宗教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激烈冲突所吸引。
胡贝尔从18岁开始旅行。大学毕业后,他的第一次旅行是去了罗马,世界基督教的首都。胡贝尔在意大利之后去了希腊,然后去了土耳其,在那里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伊斯兰教。
他说:然后我去了科尼亚和贾拉勒·丁·鲁米(莫拉维)的陵墓,在那里我体验到了一种难以形容的灵性与平静。
上世纪70年代初,胡贝尔开始了他的东方之旅。他去了叙利亚和约旦,并从那里去了耶路撒冷。
他对阅读原文宗教经典的渴望促使他学习了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他去了印度,在那里接触了佛教。在那里,他经历了一次濒死体验,但这是一次重生。
但胡贝尔的转折点是在泰姬陵。他说:"我不知道我发生了什么;我感到平静和美丽。我感觉自己身在天堂。在这里,我确信伊斯兰教是我的灵魂选择的宗教,我确信无论是天主教还是印度教,都不是我想为自己选择的宗教。我确信伊斯兰教正是我的灵魂所选择的宗教。"
胡贝尔补充说:在西方,人出生时通常带着对伊斯兰教的某种憎恨,这种憎恨被将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联系起来的媒体以及歪曲关于该宗教正确概念的犹太复国主义宣传所强化。
当谈到巴勒斯坦问题时,胡贝尔认为西方媒体总是颠倒事实。
在他看来,解决方案在于"阿拉伯人的存在"。
与《古兰经》同行并翻译这部圣书的内涵
胡贝尔在学习阿拉伯语后,发现《古兰经》原文与他此前研究过的译本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他坚持认为,找不到可以称之为《古兰经》翻译的东西。因为阿拉伯语是一种神圣的语言,《古兰经》是神圣的文本,除了通过其本身阅读之外,无法被阅读。因此,所写下的任何东西都只是《古兰经》的含义。
他补充说:"当我第一次诵读《古兰经》时,我爱上了它,因为我喜欢诗歌并且自己也写诗。我发现《古兰经》的语言非常优美。"
这种与《古兰经》经文的深厚联系,最终促使他受爱资哈尔大学学者指派,承担了埃及宗教事务部翻译《古兰经》内涵的项目,这个项目持续了13年。
皈依伊斯兰教与转变时刻
胡贝尔首次宣布皈依伊斯兰教是在1980年的伊斯坦布尔,他形容那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他对此说道:"我当时正在和一位朋友争论,争论结束后,他对我说:'阿尔弗雷德,你是个穆斯林。你所有的言论都强调你是一个穆斯林。' 我对他的话感到惊讶。然后他对我说:'我们去清真寺吧。' 就在那时,我诵读了作证词。"
胡贝尔这样描述他在皈依伊斯兰教之前和之后的漫长旅程:"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段漫长的旅程:我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4305147